2025年春季TIDF再度和欧洲纪录片影音渠道DAFilms协作,将上一年策画的节目“韶光台湾:流离岛影”系列的11部著作搬上线,并协同Taiwan Docs台湾纪录片海外推行渠道,精选5部近年台湾创造者以离岛为题的著作一起展映,出现出不同时代创造者镜头下台湾离岛的多元样貌。
本档节目共16部著作将限时两周敞开全球免费观看,主影展有片没补齐,或是想延伸观看新作的观众们,敬请把握此次的线上展映!
东沙岛坐落南海的数百座岛礁之中,岛上只需阿兵哥驻扎,是南之岛,也是一座归于男人的男之岛。一群大男人被禁闭在这个人人欲逃离的岛上,影片音画别离,透过国防部宣扬语汇、收音机播送其他言语,种种外在声响赋予观看的多重视角。
李孟哲:“咱们常常自认为是,习惯了用某一种方法,来看、来听、来了解事物;我也犯了相同过错,在拍照这部片子之初。不是我挑选了主题,是主题挑选了我。”
人的迁徙史决议了台湾北边这三座岛礁的命运,所以,噤声良久的“非人”们借着影片说出另一个实在。实验性的音乐与印象辩证,出现对岛上相貌的不同诠释,是打听、习惯,是百科全书式阐明,也是粗犷的命名——关于这静默的三角。
沈可尚:“本来是以一个所谓边境发声的观念进行这个方案,现在,我有点忧虑这样的观念是种妄念。至少对‘北方三岛’而言,假如咱们讲的是尊重土地、尊重天然,那么咱们也应该学习真实的抛弃。或许以我的观念……它们的缄默沉静,恐怕才是最适切的发声。”
没有变化的时刻,没有方针的等候,没有等候的等候⋯⋯金门岛上,一桌撞球的碰响、一串电视节目的跳接、一碗泡面的轻烟、一件迷彩服的阳光、一刻钟的假寐梦绪。白叟等候棺材、小孩等候脱离岛屿、阿兵哥数着馒头等候退伍。树等候风、风等候石、石等候归人、而我等候电影的完毕。
黄庭辅:“这是我的故土,当我第一次拿起开麦拉为你赞许时,见到的却是你被遗弃的脸。只需16分钟,但我的心境如此沉重与惊骇,那个岛,想回不知道怎样来回的岛屿, 我想这是部不敢让(金门)岛民看到的电影⋯⋯”
迁村到宜兰20几年的陈启耀说:“每一次到外海捕鱼,都想接近一点看看龟山岛,即使多看一眼也好。”一切儿时的回忆、夸姣的人情味都跟著迁村埋藏在龟山岛上。在迁村的岛民心中,看着最初被逼离去的家园,现在变成游客“自强活动”的游乐场,难免泄漏几何不忍和不安……
李泳泉:“我本来认为龟山岛跟自己的联系很近⋯⋯现实上却是一厢情愿的,是自己想的。究竟应该站在他们的态度,仍是我的态度?我的态度又是凭什么?自己很拿捏不定。这部片子是要替他们说话呢?仍是拍得让咱们看了之后,想去那里参观呢?到后来,我发现一切都是为自己的乡愁而拍。”
对摸不着、看不到它的大多数人来说,基隆屿是不存在的。除非你崇奉,并试着踏上这块土地。根据关于现实的不确定,造成了对生命的不确定,但往往也由于如此,咱们获得了更多的自在。这是一部记载认识的纪录片,也是一部记载纪录进程的纪录片。让咱们对“纪录”这样一个名词加以深入的考虑。
吴介民:“心变的比身体还快,所以永久无法记载下什么,有时分一向想说,假如让自己单纯一点会不会好些,但是我偏偏就是不肯抛弃。当一切情况充溢废物的时分,你为什么还在要求精品?岛屿地点的当地是一个婆娑国际,所以完美与缺点一向并存……”
造屋,是清文长久以来最想为爸爸妈妈做的一件事。为了盖屋,他们用完终究一点现金,清文只好留下未完结的新家,再度脱离兰屿到台湾作业挣钱。达悟族一年一度的飞鱼季行将开端,清文的母亲仍不知道孩子会否回家⋯⋯
郭珍弟:“这几年往复台湾与兰屿的岁月中,我与清文共享了许多高兴韶光。我专心期望为清文在兰屿的日子留下一些印象纪录,也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个剧本。但是,几年的等候,当我总算得到一点点拍照影片的资助时,他却现已脱离兰屿了。”
西屿坪是澎湖南边四岛之一,缺乏一平方公里的岛上,从全盛时期200多人久居,到1999年仅剩四户人家与四名驻岛差人。孤立与忘记是这座岛屿的特质,开麦拉注视被边际化的他们,见证生命在此被忘记,却也高兴又低微地日子着。
朱贤哲:“你只需站在岛上一个最高的当地,早上你能够在那里看日出,下午你能够在那里看日落。你在一个点,就能够360度把这个岛看完了。感觉上,你能着陆的当地很小,但是你的视界又十分、十分的开阔。”
影片以一位女人舞者的四个舞蹈阶段出现感触,并穿插剪接马祖人的心声、武士到此从戎的心境,以及台湾拍照者初访此地的见识。面临驻军不断削减,两岸方式浑沌不明,马祖人关于己身未来充溢不确定感。而马祖的问题,其实也是台湾的缩影。
简伟斯:“或许根据一种反抗的心境,我告知自己决不要拍前史悲情、决不要着重武士与战役,而是问有没有马祖人的故事?所以寻找一位舞者的身影,开端了对马祖的探寻。”
古人为取了风趣又清闲的姓名。但现在,岛屿标志的含义已不再那么单纯,更不能用“证明是谁具有的”就能处理。本片期望能跳脱爱国思维的盲点,从人的观念动身,去根究归于这座小岛的个人、天然与国家间的抵触和出口。
陈芯宜:“与其说我在拍照,倒不如说在拍照我,或许反射了我。 历来都不觉得会对我很重要,到现在(2000)仍是这样,不论我研讨了多少有关该岛的材料,我愈了解它,就愈不想理它,让它安安静静躺在那是我最大的愿望。”
1998年头,附近金门岛的乌坵被宣告为“核废料终究储置场”优先预订地。核废将至,居民惊慌地反抗,却无人听得懂他们口中的莆田话,核废暗影侵袭着岛屿。与此同时,台电传出供给探勘费,脚下的土地与眼前的金钱,摇摆着岛民茫然的心。
周美玲:“⋯⋯但是今日,咱们却依然以离岛人口的稀疏做托言,妄图进一步剥削境内仅存的淨土。 若不是核废料的暗影笼罩,岛民的日子几乎是与世无争、自得其乐的。但辐射将至的暗影,很快笼罩着岛屿,也笼罩了人心。”
小琉球孤悬台湾外海,状若一漂流之球,古名之曰“琉球”。其岛外围还有一群漂流的浮球,它们是大陆渔工的船屋,俗称“海上旅馆”,终年在此浮浮沉沉。影片以三章节铺陈,借海上浮球飘流的命运,倾诉人道,也暗喻小琉球岛的命运。
李志蔷:“⋯⋯本来高兴得像海外渡假游览,效果一进入拍照期间,一行人除了摄影师宝岛之外,其他人全吐了。一天八、九个小时待在脏臭、油污的船上,不能上厕所,吃不下他们的饭,只能不断抽烟,不断和他们浑然一体。然后,睡眠缺乏的人就先吐了。 有些当地说远不远,几十分钟的航程也就到了;但人,能不能在那里生根?这是我思索离岛命运的起点。”
“流离岛影”拍照计画,缘起于总策划周美玲导演想拍照台湾各离岛的主意,她与一群情投意合的创造者──有的本来就是同公司的作业同伴,有的是曾在不同拍照协作事过的同侪,在某次集会酒酣耳热之际的你一言我一句中,大伙带着一点冲劲决议将主意付诸行动,更在日后屡次详细履行的来回谈论中,逐步凝集一致,终究邀请十二位导演在互相的帮忙下,完结这项继往开来含义严重的拍照计画。而这十二位导演日后在印象创造范畴、学术研讨、印象培力中,也都迸发出绚烂光荣。在2024年的现在,回望这十二部著作,也不难窥见这段拍照制造阅历,在他们二十四年来的印象生计中,留下的深浅痕迹。
回到1999年,在台湾对“纪录片”尚无多重界说的时代里,导演们面临眼前方案充溢创造的可能性。但是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,天马行空的构思也有必要透过克勤克俭来完成,除了到处奔跑找各种乐意投注资源的单位,创造者也在有限条件下,迸发出许多混搭式的“赤贫美学”,面临个人挑选(或被分配到)的岛屿,皆妄图打破纪录片结构,奋力在充溢不知道的拍照中,散射出各自所重视的岛屿面向。
创造的起点或许仅仅一股傻劲冲劲,但这些著作中,无论是保留了创造者本身的怅惘或明晰,及台湾其时的政治、经济、社会形势,抑或是文明中消逝或改变中的某种精力与身体姿势。他们以印象为那个从前存在的国际,留下充溢了许多生机的注脚。原名为“离岛显影”的方案,就是岛影在印象与认识中,逐步闪现的进程。
大略回忆台湾纪录片创造演化进程,从戒严前由官方把握的新闻局与制片厂所制造的政宣纪录片,到“绿色小组”以民间非干流印象制造,妄图突破老三台时期的主旋律,以快速、粗糙、直接的风格,记载街头狂飙的八〇时代,在进入九〇时代后,跟着影片产制门槛下降、社区印象创造人才培养有成,除了各种秉承八〇时代印象风格的社会运动纪录片外,亦是许多遭到《人世》杂志启示之印象作业者,以考察拍照方法,很多产出富人道主义与弱势关心精力之纪录片的时期。
数十载的流通中,各种议题与方式美学从边际变成干流,再遭后起的边际策反,而这些反抗的边际,或许又成为某一种干流,而台湾纪录片的创造脉动不断从边境看中心,再来到中心望向边境,从而形塑出多元观念与认识的立足点。“流离岛影”由“萤火虫映像体”创立人董振良导演于2018年捐入国家电影材料馆(现国家电影及视听文明中心),2023年进行数位化扫描,于2024年第14届TIDF际纪录片影展的“韶光台湾”单元中展映,许多当年仍青涩的创造者,现在已然是台湾印象创造的国家栋梁,亦有创造者已不在人世,但是,此时回望“流离岛影”,在写实印象的长流中,或许亦可被视为千禧更迭之际,关于纪录片之方式美学与议题寻求的一种反抗精力,即使这以后谈论与研讨者,乃至于观众对这股反抗效果的褒贬不一,但或许正是这种界说上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,更奋力地撑出台湾纪录片创造的十色光谱。
地址:江苏省建湖县宝塔南街72号
电话:0515-86116619
邮箱:qwd6218@sina.com